为什么家校合作中仍然存在信息对接不及时、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为什么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理解总是存在偏差?每次家长会结束,这些困惑促使我反思:家长会的形式是否需要改变?家长的角色是否可以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一次真正的“交流会”。通过调查、互动和分享,我尝试让家长会成为家校共育的新起点。
调查先行:了解家长的真实需求。在筹备家长会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份《家庭教育情况调查表》,围绕家庭教育方法、家校沟通现状、家长困惑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如何引导孩子在家复习”这一问题上普遍缺乏合适的方法。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学习时容易分心,家长也不知道如何有效辅导。这一结果让我明确了此次家长会的议题:如何在家引导孩子高效复习。同时,我也意识到,家长会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输出信息,而应该成为家长分享经验、解决问题的平台。
家长参与: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分享。为了让家长会更有实效,我提前一周在班级群发布了家长会的议题,邀请家长提前思考、准备,鼓励他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困惑或分享经验。如此,家长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而是成为“参与者”。
展开剩余70%此外,我还发布了“家长代表邀请函”,邀请愿意分享育儿经验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发言。其中,小安妈妈的认真准备让我尤为感动。家长会前一天晚上,她发来自己手写的两页发言稿,字迹工整、内容翔实。这让我想起小安在一次课堂练习中说过:“我的爸爸妈妈一连要工作12个小时,他们力气很大,很了不起。”父母的辛苦孩子看在眼里,而父母的用心也深深打动了我。
家长会现场:互动与共鸣。家长会当天,我先对班级本学期的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我并没有过多展示学生的表现,而是聚焦家长对活动的重视和参与——一年级孩子还要依赖父母的引导,只有父母重视,孩子才可能重视;只有父母认真,孩子才可能认真。
表彰环节,班级超半数的家长获得了“好家长”奖状。这不仅让家长感受到付出被认可,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在家长讨论交流环节,为了让讨论更有针对性,我根据家长的参与度和家庭教育情况,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关键词和主要观点。
第一组的家长提出,关注孩子的情绪是辅导作业的关键——一个好的情绪可以事半功倍,而家长的陪伴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情绪更易稳定;第二组的家长则强调了定时定量的重要性,认为合理的时间安排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组的家长分享了尊重孩子的心得,认为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避免过度干预;第四组的家长则从身心健康和激励机制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小组讨论结束,各组派代表在家长会上交流本组的主要观点。这种“组内讨论+会上交流”的模式,不仅让每位家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让不同家庭的经验得以碰撞和融合。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原来育儿路上,我并不孤单。有这么多‘战友’在一起,内心变得更加平和。”
家长代表分享:从理论到实践的启发。在家长会的最后环节,家长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小安妈妈提到,自己正在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理念,并尝试将其付诸实践。如“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希望孩子爱学习,家长自己就不能总是玩手机;如果希望孩子有礼貌,家长自己就不能说脏话。小安妈妈的分享不仅让其他家长感受到共鸣,也让他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会结束后,许多家长迟迟不愿离去,与以往不同的是,家长不再抱怨“手足无措”或“有心无力”,而是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这次家长会的成功,让我更加坚定了“平等对话”的理念。家长会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成为家校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平台。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调查了解需求、互动激发参与、分享传递经验,家长会才能真正“活”起来。
未来,我计划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家长会中,尝试引入家长沙龙、亲子活动等创新形式,让家校合作更加紧密;让每位家长在接下来的育儿道路上,多一份思考、多一些从容、多一束阳光。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8版
作者:黎思静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股票配资门户,天津配资公司,雷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