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叶剑英、华国锋等粉碎“四人帮”后没多久,黄克诚从外地回到北京。
一天,黄克诚到总后去找洪学智,卫兵看到后直接将黄克诚拦在门口:
“你这个老头子要找谁呢?”
黄克诚说:“找你们部长。”
卫兵说什么也不信黄克诚认识洪学智,以为黄克诚只是个上访的老头子。
看到卫兵不信,黄克诚说:“不信你们去找洪学智来问问……”
这并非黄克诚第一次被卫兵拦住叫老头。之所以会多次发生这样的情况,与黄克诚坚守的一些原则有关。
黄克诚
黄克诚的两个绰号
黄克诚有两个不太好听的绰号,一个是“黄瞎子”,一个是“黄老头”。
之所以被叫“黄瞎子”,是因为黄克诚高度近视,没有了眼镜,便看不清楚。
战争期间夜行军的时候,需要前面的人提醒他路况。要是遇到坑,前面的就会对他喊一声:“有坑,跳!”黄克诚便会跳一下。
一次,前面有个小鬼捣蛋,想要捉弄一下黄克诚,明明没有坑,他故意跳了一下。后面不知情的黄克诚也跟着一蹦一跳,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很多近视的人自嘲称:“五米开外人畜不分”。这一点,在黄克诚身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次,黄克诚看到前面有个影子,还以为是司令部的某个参谋,便走上前拍了拍那个“人”说:
“小伙子,好好走路。”
旁边人哈哈大笑,原来,黄克诚拍的是一匹白马的屁股。
黄克诚
而“黄老头子”这个绰号,早在黄克诚三四十岁的时候就有了。
当时在新四军,黄克诚去10旅的司令部,到了门口,站岗的卫兵却不让他进。
不认识黄克诚的卫兵直接说:“老头,你找谁?”
黄克诚说:
“我要找你们的刘震司令!”
卫兵不信眼前这个平平无奇的老头认识他的刘震司令,还以为他在无理取闹,便没有理会黄克诚。
黄克诚生气了,对卫兵说:“叫刘震出来!”
刘震出来后,看到黄克诚马上立正敬礼叫黄师长。卫兵惊讶不已。
黄克诚之所以被误认成平平无奇的老头,一方面是因为他有气管炎,咳嗽起来浑身直抖,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注意穿衣打扮,看起来与普通的农村老人无异。
刘震
对于黄克诚来说,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是第一位,为了保证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他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所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条件慢慢变好,黄克诚一直都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他曾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个人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比起我们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事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晚年有人提议应该恢复黄克诚被降低的两级工资,但这件事情在黄克诚眼里却算不了什么事。
他觉得很多当年跟他一起出来干革命的同志都不幸牺牲了,与这些人相比,他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他对自己的工资,对自己的生活都非常满意。
黄克诚
廉洁奉公,从不追求个人享受
出生于贫苦人家的黄克诚,经过多年征战、兢兢业业的工作,位居高位。
但是,他一直都没有忘本,一直都记得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一直都自己参加革命的初衷,是为了让无数穷人过得更好。
因此,即便他当上了大首长,也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早年间因为家里太穷,导致患上支气管炎的黄克诚由于没钱治病,落下病根。
参加革命后,黄克诚为了革命事业,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东奔西走,导致积劳成疾。
后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黄克诚的病情也越发严重,他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黄克诚的病情经常发作,有时候一咳就要咳上几十分钟,憋得他浑身直冒汗。
黄克诚
看到黄克诚痛苦的样子,为了帮助他缓解病痛,同志们建议他冬天到暖和的南方城市去过冬,一些在南方工作的老部下,也来北京看望他,多次邀请他去南方过冬。
但是,黄克诚始终没有同意。
按理说条件好了,黄克诚这种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在生活上受到一些照顾是应该的。
但是,黄克诚却不这样想,他不想给国家增加负担:
“我都八十多岁的人了,眼睛又看不见,出去还要带随员,需要花很多钱。而我出去又做不了什么工作,白白给国家浪费钱,也给地方上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还是不去的好!”
作为干部,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与人民,而不是任何个人享乐。他觉得自己的吃穿用度都来自国家,都是人民群众的血汗,应该倍加珍惜,浪费是非常不应该的。
黄克诚年轻时期
这些话,并非说说而已。
黄克诚晚年一直住在原来那个解放前留下来的破旧房子里。
那个房子漏水漏风,而且,漏雨的地方刚好就在黄克诚卧室的床上。只要遇上下雨天,黄克诚都得在床中央放一个脸盆用来接水。
除此以外,取暖也无法得到保证,因为锅炉太过陈旧,怎么烧屋里的温度都上不去。
相关部门觉得,让以为劳苦功高、体弱多病的老首长住这样的房子实在是不应该,多次提出让黄克诚搬到一个条件相对好一点的房子里去。
但是,无论工作人员怎么说,黄克诚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
“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群众住房更困难,很多家庭都是几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我现在的住房条件与他们比起来,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还是把搬迁、翻修的钱省下来,用在当用之处吧!”
黄克诚
虽然黄克诚不愿搬走也不愿翻修,但是由于那个房子年久失修,房顶已经腐朽,一次房顶上掉下来一块腐朽的木板,正好砸到了黄克诚的床边。幸运的是,黄克诚没有因此受伤。
眼看不修不行了,黄克诚才答应翻修房子。但是,当他听说维修费用需要好几万块钱后,立即反悔。
他觉得,没必要为一个破房子花那么多钱,根本没必要,只要把坏了的地方修一下就好了,不漏水就行,能省一点是一点。
就这样,在黄克诚的坚持下,工程连派来几个小伙子,爬上房顶,只用了大半天的时间,便将房顶的瓦片都倒腾了一遍,补好了漏水的地方。
前面说到黄克诚家里的供暖不行,一到冬天,年轻人在房间里都冻得直跺脚,更何况黄克诚年老体弱。
黄克诚与家人合影
后来工作人员发现黄克诚家门口的地下就有一条热力管道,相关部门得知后马上决定对黄克诚家的暖气进行改装。
但是,就在工人们挖开管道周围的土,准备安装管道时,黄克诚听说此次暖气改装要花费将近三万块钱,便不乐意了。
他严厉批评工作人员花钱大手大脚,没有把钱用在正地方,他还说,自己家里能够烧煤取暖就已经很不错了。暖气改装工程就此停止。
黄克诚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同样要求严格。
他对家人说:“国家配给我的小汽车是给我办公用的,不能私用,家人不准动用,全家人都要严格遵守。”
多年来,全都人始终自觉遵守黄克诚定下的这条家规,谁也不敢破例。即便是被黄克诚视为“掌上明珠”的小孙子,也是如此。
黄克诚最喜欢的小孙子黄健自从上学开始,从来没有坐过一次爷爷的小汽车去上学,每次都是自己乘坐公交车去学校,即便下大雨同样如此。
一次,司机王秀全看雨下的太大,有点心疼孩子,便提出要送黄健去上学。
黄克诚的夫人唐棣华知道后马上提醒黄健:“不许坐爷爷的车,这是咱们家的规矩!”
于是,黄健拒绝了司机叔叔的好意,独自撑着雨伞去上学了。
还有一次,黄克诚最小的儿子要结婚,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
“黄老,您看能不能用小汽车把新娘接过来?”
黄克诚果断拒绝:“年纪轻轻的,坐公共汽车或者骑自行车都可以来嘛!”
工作人员不甘心,继续说道:“现在年轻人结婚都时兴用小车接新娘过来,而且是一长溜的小车,一般人家都是这样做的。”
黄克诚却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硬是不点头。
黄克诚雕塑
最终,黄克诚的小儿子骑着自行车将新娘接回了家。
“不浪费国家和人民的钱财”这句话,黄克诚一直到临终前都在说。
弥留之际,黄克诚虚弱的用颤抖的手,吃力的写下遗嘱,他叮嘱家人:
丧事一定要简办,不要浪费国家和人民的钱财,一定要听从组织上的安排,不能额外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
病重期间,黄克诚心里牵挂的依旧是人民。他语重心长的对身边人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勤俭节约,不能伤农、坑农……”
双目失明后,让黄克诚深感痛苦的不是生活上的不便,而是他觉得由于自己看不见东西,与人民群众之间好像隔了一道高墙,看不到他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了……
因此,黄克诚总是在散步的时候,让警卫参谋或者是护士将自己领到农民的庄稼地旁边。虽然当时他的眼睛已经看不见庄稼长势如何,但能站在庄稼地旁边,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慰藉。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怀着对国家与人民的无限牵挂,遗憾离世……
正规股票配资门户,天津配资公司,雷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