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8年3月30日,年届67岁的夏言因陆炳的弹劾,被强行押解回京。抵达京城后,喻茂坚和屠侨等人上奏援引高官免死的旧例,极力请求宽恕夏言,反对处斩他的决定。然而,当谈及夏言时,素来沉稳厚重的嘉靖皇帝却满脸哀伤与愤怒,严厉斥责道:“夏言志气骄傲,性格刚愎自用,私下勾结将领,诽谤皇帝,死不足惜。”不久,嘉靖便下令将夏言当街斩首。因夏言五个儿子皆早夭,他的妻子被流放至广西,侄子和侄孙也遭罢官停职,降为平民。自1522年随嘉靖登基以来,夏言一直是朝中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在驱逐张璁及大礼议之争中,夏言屡次坚定支持嘉靖,为皇帝披荆斩棘。然而,掌握内阁权力后,他与嘉靖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三度被逐出朝堂,直至街头被处死。
夏言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让嘉靖不惜亲自下令处死?他与嘉靖的关系如何演变?而以中正耿直闻名的陆炳又为何弹劾他?这些疑问值得深究。
---
展开剩余83%嘉靖的“宠臣”
夏言出身军籍家庭,是临清知州夏鼎的儿子。1482年,夏言出生于这个代代服役的军人世家。依照大明旧例,军籍家族父死子继,代代相传,唯有家族中出现兵部尚书才能摆脱军籍身份。夏言年幼时,父亲夏鼎便经常教导他,要努力脱离军籍,免受战乱之苦。夏言年少贪玩,曾一度荒废学业,夏鼎屡次告诫他说:“你必须勤学苦读,未来官至尚书,方能使夏家脱离军籍,避免战火纷争。”这让夏言自幼便背负着家族的期望与重担。可惜命运多舛,虽然天资聪颖,夏言数次科举失利,直到36岁那年才终于考取三甲。
夏言性格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却性格耿直,易冲动。明武宗朱厚照初见他时,仅授予行人职位,未赋实权。五年后,夏言升为谏官,逐渐步入朝堂权力核心。1512年朱厚照逝世,嘉靖帝即位后,大力清除前朝弊政,重用有才之臣。夏言抓住机会,上疏直陈正德时期弊端,获嘉靖嘉奖。联手汪文胜、郑本公,迅速整顿京师卫队,短短数日内裁撤3200余官兵,震动京城,使混乱的首都秩序井然。
嘉靖更欣赏夏言的正直品格。夏言曾对后宫和皇族霸占民田深感不满,却因嘉靖刚继位,周围可信之人稀少,难以大展拳脚。然夏言名声渐起,嘉靖惊觉,早在自己登基前,夏言与樊继祖就已着手清理田产,限制皇庄扩张。很快,夏言升任兵部右给事中,开始发挥他耿直嫉恶如仇的性格。曾弹劾权倾一时的尚书王琼贪腐,直斥宦官赵灵的嚣张气焰,甚至对前朝国舅张延龄亦毫不留情。作为谏官,夏言忠实履行职责,严守大明法度。
嘉靖入主北京后到夏言因母丧归乡丁忧的三年,被视为两人关系的蜜月期。嘉靖因大礼议争斗厌恶首辅杨廷和,逐渐将夏言视为可用之才,夏言也实现了父亲夏鼎生前的心愿,终于使家族脱离军籍。1528年夏言丁忧期满,奉旨回朝,短短一年内从兵科都给事中升至吏科都给事中,明显受到嘉靖的重点培养。一年后,嘉靖提出天地祭祀分开的奇想,给了夏言进入内阁的机会。
此前朱元璋建国时天地祭祀分开,后嫌繁琐,将二者合一,文臣已习惯此制。嘉靖则以父亲兴献王入继大统未获尊重为由,欲恢复天地分祭,以正父亲身份。此举遭张璁、霍韬等文臣激烈反对,甚至当朝对峙。夏言坚定站在嘉靖一边,舌战群臣,支持皇帝立场,为嘉靖解围。此举赢得嘉靖绝对信任,夏言不仅助嘉靖囚禁霍韬,还获督造天坛地坛重任,深受器重。
---
狂妄自大的夏言
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夏言赢得嘉靖信赖的同时,也失去众多文臣尊敬。在朝中人眼中,他从敢言谏官蜕变为嘉靖的“鹰犬”。延绥饥荒时,夏言推荐佥都御史李如圭任巡抚,却被御史熊爵弹劾称夏言借饥荒之名自肥,欲亲自上位。薛侃上疏请立太子惹恼皇帝时,张璁与汪鋐诬陷夏言是幕后主使。谗言纷纷,意图断其仕途,甚至置其死地。
然而嘉靖聪明老练,已掌握大权十年,厌恶限制皇权的文臣。嘉靖迅速斥责熊爵,驱逐张璁,扶持夏言。祭坛建成后,嘉靖将夏言任命为礼部尚书,六卿之一,地位显赫。嘉靖身为极重礼仪与孝道的帝王,礼部尚书是他极为信任的官员,也是进入内阁的捷径。
1536年12月,夏言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政。起初,他大展拳脚,然而嘉靖对他的态度骤变。嘉靖掌控欲极强,期望内阁成员唯命是从,成为傀儡。但夏言入阁后狂妄自大,蔑视首辅李时政令,随意修改,屡次打压政敌郭勋、霍韬,令嘉靖心生厌烦。
嘉靖对夏言的反感虽未公开,但细心的严嵩早已察觉。严嵩,夏言的门生,虽表面尊敬师傅,实则暗中设谋,欲取而代之。与奸诈狡猾的严嵩相比,夏言虽然刚正不阿,喜欢较真,但越来越不合嘉靖这位好大喜功皇帝的胃口。嘉靖访问显陵时,欲众臣上表庆贺,严嵩洞察皇意,却被夏言压制。夏言逐渐成为嘉靖的眼中钉。
不久后,两人矛盾爆发。嘉靖巡幸大峪山时,夏言迟到,触犯了讲究礼仪的嘉靖。皇帝怒斥夏言:“你不过是个微贱小官,靠张璁倡议郊礼才得位,竟如此狂妄无礼。”随即撤回夏言赏赐,剥夺少师职务,命其回乡反省。足见皇帝一旦厌恶臣子,哪怕小错也可葬送多年功绩。
然而不久,嘉靖又召回夏言。嘉靖欲革除明武宗弊政,注入新活力,务实的夏言正合其意。夏言复出后仍故态复萌,与郭勋、顾鼎臣激烈争斗,朝堂如战场。顾鼎臣失宠,郭勋势微,内阁渐成夏言一言堂。
俗话说“人不能在同处跌倒两次”,夏言却无视此言。权力诱惑令他忽略了坐在龙椅上的冷酷皇帝。嘉靖对其不满渐深,严嵩与陶仲文暗中联手,只凭陈述夏言的傲慢行径,便促使嘉靖下狠手。
---
身死街市
1542年6月,嘉靖借星象异常为由,将夏言驱逐出朝。严嵩则扶摇直上,入阁掌权。夏言的离去既是嘉靖的有意安排,也是他性格所致。自明朝建国,文官集团常被视为皇权劲敌,三朝皇帝都因文官制约苦恼。夏言掌权后,令嘉靖几乎寸步难行。皇帝外出必遭火灾,宫殿安危受威胁。嘉靖深知文官集团意图控制皇帝,使其只能在宫中成为傀儡。因此,嘉靖期望得一服从内阁首辅,拒绝夏言那种一言堂的局面。
不幸的是,严嵩比夏言更贪婪野心大。严嵩培养亲信,拉拢党羽,权谋四起。夏言去朝三年后,嘉靖又将他召回,意图借其压制严嵩。事实证明,夏言归朝后整顿吏治,清除严嵩党羽,使嘉靖朝政一度回归正轨。
然而夏言刚直本性难改,得罪众多朝臣。嘉靖发小、锦衣卫都督陆炳贪腐险被夏言弹劾,宫中宦官也常被夏言责难,怨恨难消。嘉靖始终对严嵩与夏言保持模糊态度,允许二人明争暗斗,但危及严嵩地位时,嘉靖必站边。夏言不过是嘉靖用来清理严嵩弊政的“白手套”。
1546年,国泰民安,山西总督曾铣奏请收复河套,夏言与严嵩商议后支持出兵。朱厚熜虽一度同意,旋即又责备夏言欲立功百世。严嵩则声称反对收复,背后捅夏言一刀。随后夏言被控收受贿赂,与曾铣共谋,罪状由嘉靖亲信陆炳密奏。此番权谋戏码,在嘉靖、严嵩、陆炳多番周旋下,结局早已注定。曾铣被杀,夏言罢官回乡,随即被捕入狱。
夏言的好运已耗尽。嘉靖视其为备用之才,严嵩却坚决要除他于死地。1548年4月,严嵩捏造夏言诽谤朝政、怨恨皇帝的谣言,经宫中宦官多次灌输嘉靖,激怒皇帝,最终下令当街斩首夏言。夏言死后,妻子被流放广西,侄子侄孙皆遭罢官牵连。嘉靖摆脱文臣集团制约,严嵩则成为他新的“白手套”。大明进入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嘉靖自私专制,严嵩奸诈狡猾,使盛世王朝骤然陷入低谷。
本文原创于史笔似尘钩,欢迎关注,一起探索历史知识!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门户,天津配资公司,雷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