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如期而至的月经,本是女性生理健康的晴雨表,但对许多女性而言,伴随而来的却是难以忍受的腹痛、腰酸等不适。中医将这种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疼痛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这种困扰并非现代女性独有,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的记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则更详细描述了痛经的各种表现。千百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痛经辨证经验,形成了一套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二脉及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在月经周期中,冲任气血由盛而虚,胞宫由满而溢,由盈而虚,形成气血变化的特殊生理状态。若此时受到致病因素影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亏虚,胞宫失养,"不荣则痛",便会引发痛经。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精辟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这一虚实辨证纲领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实证痛经多因情志不畅或外感寒邪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气滞血瘀型,这类患者往往平素情绪抑郁或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正如清代《医宗金鉴》所言:"腹痛经前定是实,经后腹痛虚无疑。"另一种常见实证是寒湿凝滞型,患者多因经期感寒或贪凉饮冷,表现为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经量少色暗,伴有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沉紧。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强调:"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宜行气行血;经后作痛者,气血虚也,宜补。"
展开剩余19%虚证痛经则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气血虚弱型患者常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而肝肾亏虚型则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者,表现为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骶酸软,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虚性痛经时强调:"冲任虚寒,温养为宜",常用温补肝肾、调养冲任之法。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股票配资门户,天津配资公司,雷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