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一部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的电视剧《归队》横空出世,迅速成为荧屏焦点。该剧不仅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扎实的制作水准吸引了各年龄层、各行业观众的热烈讨论,更创下了亮眼的收视成绩:开播仅三天,腾讯视频站内热度便冲破24000,开播首周连续7天获欢网数据认证的收视冠军,成为当之无愧的抗战剧爆款。
小人物叙事:微观切口撬动宏大历史
《归队》摒弃了传统抗战剧聚焦宏大战争场面与传奇英雄人物的叙事模式,转而以普通抗联战士的成长轨迹为切入点,通过描绘一支东北抗联小队在与大部队失联后,历经千难万险重新集结归队的艰辛历程,以小见大地展现了14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战历史。
剧中,排长鲁长山(胡军饰)带领的小队在惨烈战役后失散,与大部队、党组织失去联系。在日军层层围追堵截下,队员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们中有炊事员、电报员、卫生兵等普通战士,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成长背景和情感脉络。在战争的洗礼下,他们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完成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灵魂蜕变。
这种“小人物,大历史”的叙事视角,让观众得以透过个体命运的微观视角,触摸到历史洪流的汹涌澎湃。它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在绝境中奋起反抗的坚定信念与不屈精神。正如剧中那句贯穿始终的灵魂宣言:“哪怕只剩一人,也要找到组织!”这不仅是对战士们归队决心的写照,更是对抗联精神的深刻诠释。
真实细节:还原历史,直击人心
《归队》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离不开其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为了呈现那段“冰与火”交织的史诗,剧组深入东北抗联旧址采风调研,足迹遍布白山黑水。在零下30度的极寒中,演员们拒用替身,亲自上阵拍摄冰河匍匐戏,冻到手指失去知觉;为表现饥饿感,连续三天只吃苹果。这些“泥土里长出来的角色”,让历史有了温度。
剧中,战士们在雪地里刨马粪找未消化的玉米粒充饥、人参采挖过程的民俗考究等细节,都直击人心。观众能看到士兵们饿到分食半块干饼,每人掰下一小口仍要相互谦让;甚至在雪地马粪中拣拾玉米粒充饥。还有战士四喜在断腿后以“新袜裹残肢”的画面,都让人产生近乎窒息的震撼。这种细节真实,不仅勾勒了生存的极度困境,也彰显了战士们坚韧不屈的意志。
多线叙事:拓展剧情空间,增强层次感
在叙事手法上,《归队》最大的亮点是多线结构。剧中采用平行推进与阶段切换的方式,将分散在不同境遇的战士与平民串联在一起,拓展了剧情空间。观众不仅能看到排长老山东带领田小贵在雪原求生,也能看到卫生员花儿在山寨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班长汤德远在劳工营策划反抗,高云虎与福庆则在淘金场与工营中坚守信仰。
这些支线并非单纯拼接,而是通过环境的差异增加层次感。比如,鲁长山在雪原中的艰难跋涉与花儿在山寨中的机智周旋形成鲜明对比;汤德远在劳工营中的隐忍与高云虎在淘金场中的果敢则展现了不同战士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选择。这种带着侠气的群像描绘,让观众在残酷的战争氛围中,依然能够感受到血肉温度与情感共鸣。
演员演技:老戏骨飙戏,新秀崭露头角
《归队》的成功,离不开一众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胡军饰演的排长鲁长山坚毅果敢,是队伍的灵魂核心。他将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还是面对战友和百姓时的温暖关怀,都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位真实的抗联英雄。
李乃文则把汤德远从迷茫到坚定的心理变化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他在经历生死考验后的觉醒,令人印象深刻。从最初面对日军威胁时的恐惧、愤怒,到在战斗中的逐渐勇敢和担当,李乃文用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蜕变。
此外,倪大红一改往日“反派专业户”形象,成功塑造了从懦弱到觉醒的平民英雄老驴子,其细腻的表演让这个角色充满了层次感。蒋欣饰演的大阔枝,外表泼辣,内心却满是救国的赤诚,她的精彩诠释为剧集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而宋家腾从《悬崖》中“小交通员”到《归队》主角的成长史,更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励志话题。
正规股票配资门户,天津配资公司,雷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