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几十年,说到什么商品被人吹得天花乱坠、结果最后没人理,真是数不胜数。我对这种现象,说实话那是见怪不怪了。这里随便给大家聊聊其中最典型的几个案例,让大家伙都理解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钻石。这一东西,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点看淡,但你要搁十几二十年前,钻石那是各路人马口中的珍宝、爱情的“信物”,啥结婚、订婚,男的要是没带个钻戒,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媳妇,旁人也会小瞧你。甚至有人攒了几年的工资,就是为了能买颗像样点的钻石,深怕老婆觉得他不够用心。可你们知道吗,钻石这个东西,本来根本就不是稀罕物,世界上钻石产地不少,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随便一个大国多的是,真的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金贵。
钻石最早也就是在工业领域用,比如做切割啥的,硬度高耐磨。后来南非发现一大堆钻石矿,产量上来了,有些聪明的商家就琢磨:这得赶紧想办法把这些石头变现,否则砸手里不就亏了?这时候有个牛逼公司叫“戴比尔斯”,他们基本垄断了钻石的大头供应,玩的是一套绝了的市场套路。怎么搞呢?很简单,把钻石跟“爱情、承诺、情感”这些玩意一挂钩,在电视杂志广告里天天洗脑,“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那句广告词简直让一代人上了头。其实钻石压根儿不稀少,全是戴比尔斯一伙控制产量,人为制造稀缺感。
你再看看一颗钻石到手,说白了没啥收藏价值,还不如黄金来得实在。等你要卖的时候,贬值比黄金白银快得多。现在钻石的“神话”破灭了,人工合成的比天然的还漂亮,价格更是白菜价。新一代年轻人结婚买个好看的首饰就得了,对那老派钻戒压根不感冒。这么多年来,被钻石割了韭菜的中国老百姓到底有多少,怕是数都数不过来。
说到这,不得不聊聊藏獒。有段时间谁都知道,“天价藏獒”上了新闻,养藏獒成了有钱人的象征。某些大老板愿意出几百万上千万买一条藏獒,真是超乎想象。实际上,这就是被资本、炒家一搅合,硬生生吹出来的泡沫。藏獒原本就是高原牧民养的狗,凶猛但也不好驯养。可是你要说真有多厉害,能顶一头牛两只羊,那都是吹牛。那个时期,藏獒市场被各种中介炒作,什么纯种配种,资本家天天拉着豪车接送,忽悠买家不惜重金,说它不仅能看家,还是身份象征。这什么高原神犬,我看就是一场营销骗局。
藏獒到东北、南方一水土不服,根本养不住,脾气大爱打架,普通人没几家养得了。等泡沫破了,一下子满地都是没人要的藏獒,价格从天价几百万跌到几百几千块,很多都成了流浪狗。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怕没好货,就怕货吹得太好。一旦热潮过去,没有人再愿意高价买藏獒了,资本也跑得比兔子还快。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花了冤枉钱,还惹出安全隐患,一地鸡毛。
第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就是炒鞋。好鞋子本来大家都喜欢,但到了一定时候,球鞋被搞成了金融产品,那就太离谱了。最早一批炒鞋的,看上了潮牌和明星效应,把球鞋当成理财工具,价格从几百块炒到几万几十万。什么限量版、独一无二编号,都是商家的套路。老百姓买鞋子本来是为穿,结果变成了投资圈、收藏圈、炫耀圈。商家制造稀有感,消费者追逐虚荣心,一双鞋翻几十倍,简直不合常理。
后来市场突然变了,球鞋供大于求,假鞋丑闻不断曝光,甚至还有诈骗案件,有些投资者直接血亏。球鞋市场一度很火,现在热度基本降下来了。很多人后悔没早点看透,感觉钱全打了水漂。一双鞋子贵得没道理,到头来还不如买点踏实的东西,至少保值。现在球鞋泡沫破灭,很多所谓的“限量版”都变得价廉物美,甚至没人接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前些年“普洱茶”、“红木家具”、“艺术品”、“邮票”、“电子烟”等等。刚开始大家都抢,后来都被资本和炒家泡沫化,一批一批收割韭菜。等到大家醒了,才发现原来都是被套路了。说白了,这世界真没那么多稀罕物,物以稀为贵不过是商家添油加醋的把戏,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的钱包和信任。
我觉得,遇到这种事情,咱们老百姓应该多理性消费,别跟风,别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尤其是在现在信息发达的年代,在什么都可以查证的情况下,实在没必要盲目相信广告和名人推荐。举个例子,以前大家买东西喜欢冲动,现在多看看评论、查查由头,基本就能避免被忽悠。买东西不是说不能追求品质或者个性,而是不要让自己的“虚荣心”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
资本的嗅觉真的很灵,因为他们懂得大家心理需求,知道怎么制造“故事”,怎么顺着大众口味来包装,最后用高价圈钱。就比如之前的电子烟,吹得天花乱坠,很多年轻人抢着买,觉得比传统烟健康、时尚,结果后来被证实问题一堆,监管政策一出来,全行业直接哑火。还有什么炒币、炒卡牌,一阵风过去,基本上也是“热的时候你抢,凉了没人要”。
其实像红木家具艺术品那些,被炒到天价的时候,基本上只有圈子里的人赚到钱,普通人进去就是看热闹甚至赔钱。普洱茶也是,当年被忽悠成致富新门路,结果现在大部分都跌到几百元一斤。包括前几年的“流行玩具”,一个限量盲盒能炒出大几千甚至几万,哪个玩过都知道,这全是营销队的套路,后来一堆货砸手里,谁要都不愿拿。
说到底,现在的消费品市场,信息传播速度太快,一旦有个“新鲜故事”或者“稀缺噱头”,立马就能抓住大批人的心理。等到真相揭露或者类似产品泛滥,热度一下子就凉了。那些天价商品一夜回归白菜价,甚至直接没人接盘。最后总结一句——资本很聪明,韭菜永远有人当,韭菜割完一茬再一茬。但咱们要记住一个理儿,那就是“买东西看本质,买服务看实际”,别被外表和噱头迷了眼。
我始终觉得,“理性消费”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商品价值决定于本身质量、用途,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营销噱头。遇到天价炒作,看清本质再下手,别被所谓的圈子和故事忽悠。有钱可以花,但不能让钱花得冤枉。这世道变化快,今天神话明天神坛塌了,借用老话,“人不理智,钱就被骗”。
话说回来,这种事件频繁出现,说到底也是大家太容易被营销牵着走。只要主流舆论有人炒作、有资本参与,有商家一起造势,大家就容易跟风。不是说大家人傻,而是本身消费习惯就不是那么成熟,喜欢新事物,容易被故事感动。要想不被割韭菜,关键还是得看清本质,不要迷信广告,也不要把“天价”当作“稀有”的绝对标准。有时候值钱的是时间,是本身的用途和意义,而不是别人口中的包装。
所以我觉得吧,这些天价到白菜价的事件,对我们消费者是个提醒。买东西要有自己的主见,实用、耐用才是真道理。别被一时的潮流和虚荣迷惑了心智,否则过了风口,回头一看全是无用的花钱。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别做下一个被割的人。如今,哪个领域都能看到这种“炒作、割韭菜、泡沫破灭”的剧本,旧的割完新的又来了。想要不被影响,最大的靠山还是理性和独立思考。
至于怎么看待这件事,我个人觉得,这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经历一次不算坏事,以后就有免疫了。愿咱老百姓都长点心,下次看到“天价新鲜玩意”,别急着跟风,先想想到底值不值,有没有用,这钱到底花在哪儿。有了判断力,你再也不会被那些忽悠人吹上天的商品坑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正规股票配资门户,天津配资公司,雷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