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行山余脉的晨雾还未散尽,太原市柴村街道呼延村的罗氏虾循环水养殖场已开启新一天的投喂作业。24 个标准化养殖池在 3000 平方米温室里形成生态闭环,体长超 20 厘米的罗氏虾在恒温水流中舒展触须 —— 这幅科技感十足的养殖图景,正是呼延村继 "棚" 经济后,以水产养殖破题传统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3000㎡温室里的 "生态密码"
走进养殖场,看不到传统水产养殖的泥泞池塘,取而代之的是管道纵横的循环水系统。"每个养殖池都配备生物滤池和紫外线杀菌设备,水体重复利用率达 95% 以上。" 企业负责人指着中控屏上的实时数据介绍,通过 PLC 智能控制系统,水温、溶氧量、pH 值等指标被精准调控在最佳区间,这让原本适宜热带生长的罗氏虾,能在北方实现全年养殖。
展开剩余74%这种 "零排放" 养殖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项目总投资 2500 万元,分两期建设的 20 亩基地里,一期工程自 2024 年 10 月开工以来,已实现 "当年建设、次年投产" 的高效推进。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产出效能:通过生态养殖技术,单池年产量可达 7500-10000 斤,整个养殖场年产值预计突破 1000 万元,较传统种植业产值提升 10 倍以上。
产业破局:从 "单打独斗" 到 "三产融合"
在呼延村的产业转型图谱中,罗氏虾项目不仅是养殖基地,更是联农带农的枢纽。"我们采用 ' 公司 + 承包户 + 农户 ' 模式,村民可通过土地入股、承包养殖池、参与务工等多种方式获益。" 村支书掰着手指算收益账:项目稳定运营后,预计为当地提供 50 余个就业岗位,承包户年均增收可达 8-12 万元,村集体每年还能获得固定分红。
这种模式创新正在催生新业态。养殖场旁的冷链仓储中心已完成规划,未来将延伸出 "养殖 - 加工 - 销售" 产业链;温室大棚计划开辟观光通道,让游客体验 "钓虾 + 科普" 的农旅融合项目。正如柴村街道负责人所言:"一只虾要带动的不仅是养殖环节,更要激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全链条价值。"
绿色答卷:循环经济绘就生态底色
在传统认知里,水产养殖往往与水质污染挂钩,但呼延村的罗氏虾项目却交出了环保新答卷。养殖废水经沉淀池、生物滤池、紫外线消毒三道处理后,重新回流至养殖池,全程不向外界排放一滴污水;池底铺设的微生物菌群,能将虾类排泄物分解为藻类营养,形成 "虾藻共生" 的生态闭环。
这种 "生态优先" 的发展理念,正是呼延村践行 "千万工程" 经验的缩影。项目落地前,村集体邀请水产研究所专家进行环境评估,最终选择的循环水技术不仅获得专利认证,更被列入太原市农业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如今,养殖场周边的农田已开始尝试利用处理后的养殖水灌溉,探索 "水产 + 种植" 的立体农业模式。
振兴启示:小产业里的转型大智慧
从蔬菜大棚到罗氏虾养殖,呼延村的产业升级轨迹折射出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2025 年 3 月投产至今,该项目已吸引周边 10 余个村庄前来考察,形成 "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片转型" 的示范效应。柴村街道正以此为标杆,绘制绿色低碳产业图谱,计划在三年内打造 "现代农业产业带",让更多科技含量高、生态效益好的项目扎根乡村。
夕阳西下,养殖池的曝气装置泛起粼粼波光,罗氏虾的触须在水中划出优美弧线。这抹 "鲜活" 的产业亮色,不仅为呼延村带来每亩超 50 万元的年产值,更勾勒出一幅 "科技强、产业兴、农民富" 的现代农村新图景 —— 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乡村振兴的浪潮正从呼延村这片试验田,向更广阔的三晋大地奔涌而去。
来源:太原市尖草坪区
责编:章玉
发布于:山西省正规股票配资门户,天津配资公司,雷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